习近平理论创新六个重要特征 1.1
发布日期:2015-07-16浏览:2867
“问题意识”对于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马克思高度重视“问题”对于把握时代特征的重要性。他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在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决不能遮蔽问题、回避问题,而应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改革充满动力和活力。总的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理论创新具有问题意识、战略思维、辩证分析、人民立场、求真务实和大众话语六大重要特征。
问题意识重根本
具有“问题意识”,是第一个重要特征。领导干部首先是要解决问题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和执政风格上,在积极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时,总是强调“问题意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和总目标的“中国梦”,可以说是围绕“中国向何处去”这个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提出的;中国道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总目标、总任务之根本路径问题的深刻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分析、思考和论述的问题,多是关乎中国发展根本命运的“命运性问题”。他所关注的总问题,是改革发展稳定。“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上的讲话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第二部分就是“关于全会决定的总体框架和重点问题”。在这里,他在用“六个进一步”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任务之后,明确指出:“围绕这些重大课题,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①这里,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跃然纸上,发人深省。
战略思维重全局
注重“战略思维”,是第二个重要特征。思考、分析根本的命运性问题,需要具备战略思维。战略思维,主要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如何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实现未来的理想目标,以及在分析、思考改革发展稳定的根本问题时强调的。党的十八大把国家战略进一步明确为两大战略,即1990-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和2021-2049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战略。当今中国已经进入“2012-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启动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从大尺度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既要完成既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更要担当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使命。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力求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实现这两个战略目标。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从大尺度来看待全面深化改革,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其实质目的,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从战略尺度来看改革,从两个100年的时间框架内来认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强调指出要“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从“战略部署”高度考虑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及其实现,考虑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从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通盘考虑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思考和分析问题时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辩证分析重思想
注重“辩证分析”,是第三个重要特征。在思考和谈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一些重大关系,以及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辩证思维和辩证分析,注重思想的力量。重视哲学的辩证思维和辩证分析,在他分析、思考问题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当代中国要以创新驱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重视思想的力量;在当今世界格局、国内态势日趋复杂的情境下,也需要注重思想的力量。辩证思维是激发创新思想、发挥思想力量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意义。在《略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时代意义》《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等文章中,他不仅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揭示的辩证唯物主义主要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且重视挖掘这些原理对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并具体论述了运用这些原理指导实践应注意处理好的一些重大关系。
针对当前的形势与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具体提出了四种思维方式,即“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这四种思维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核心,分为三个层次,即“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战略思维,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定位这一重大问题。如果说,战略思维是从“高度”上看全面深化改革,那么,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则是从“整体性”和“时代性”上看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因为,系统思维针对的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性和关联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领导干部既要驾驭总体进程又要把握每一阶段,既要善谋全局又要能抓一域。因此,系统思维,就是要解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伟大革命的总体进程与每一阶段、全局与一域、总体性与关联性等一系列重大关系的思维原则。而所谓创新思维,则源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时代性。今天的改革不同于昨天的改革,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自觉实现与时俱进,就需要创新。创新思维是解决改革的与时俱进问题的思维原则。底线思维,则是针对改革要有边界约束这一问题而提出的。从理论上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边界,超出该边界,该事物就不成其为自身。改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同样具有边界。在改革中要保持社会主义的边界,这是改革的“方向边界”;在改革中保持力度、节奏、领域等方面的可控性,这是改革的“操作边界”。前者属于政治纪律问题,后者属于执政能力范畴。合起来看,关于针对改革的思维方法,体现出这样的层次关联:历史定位(战略思维)—总体框架(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操作规范(底线思维)。
问题意识重根本
具有“问题意识”,是第一个重要特征。领导干部首先是要解决问题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和执政风格上,在积极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时,总是强调“问题意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和总目标的“中国梦”,可以说是围绕“中国向何处去”这个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提出的;中国道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总目标、总任务之根本路径问题的深刻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分析、思考和论述的问题,多是关乎中国发展根本命运的“命运性问题”。他所关注的总问题,是改革发展稳定。“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上的讲话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第二部分就是“关于全会决定的总体框架和重点问题”。在这里,他在用“六个进一步”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任务之后,明确指出:“围绕这些重大课题,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①这里,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跃然纸上,发人深省。
战略思维重全局
注重“战略思维”,是第二个重要特征。思考、分析根本的命运性问题,需要具备战略思维。战略思维,主要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如何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实现未来的理想目标,以及在分析、思考改革发展稳定的根本问题时强调的。党的十八大把国家战略进一步明确为两大战略,即1990-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和2021-2049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战略。当今中国已经进入“2012-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启动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从大尺度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既要完成既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更要担当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使命。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力求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实现这两个战略目标。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从大尺度来看待全面深化改革,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其实质目的,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从战略尺度来看改革,从两个100年的时间框架内来认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强调指出要“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从“战略部署”高度考虑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及其实现,考虑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从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通盘考虑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思考和分析问题时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辩证分析重思想
注重“辩证分析”,是第三个重要特征。在思考和谈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一些重大关系,以及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辩证思维和辩证分析,注重思想的力量。重视哲学的辩证思维和辩证分析,在他分析、思考问题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当代中国要以创新驱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重视思想的力量;在当今世界格局、国内态势日趋复杂的情境下,也需要注重思想的力量。辩证思维是激发创新思想、发挥思想力量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意义。在《略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时代意义》《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等文章中,他不仅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揭示的辩证唯物主义主要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且重视挖掘这些原理对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并具体论述了运用这些原理指导实践应注意处理好的一些重大关系。
针对当前的形势与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具体提出了四种思维方式,即“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这四种思维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核心,分为三个层次,即“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战略思维,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定位这一重大问题。如果说,战略思维是从“高度”上看全面深化改革,那么,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则是从“整体性”和“时代性”上看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因为,系统思维针对的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性和关联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领导干部既要驾驭总体进程又要把握每一阶段,既要善谋全局又要能抓一域。因此,系统思维,就是要解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伟大革命的总体进程与每一阶段、全局与一域、总体性与关联性等一系列重大关系的思维原则。而所谓创新思维,则源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时代性。今天的改革不同于昨天的改革,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自觉实现与时俱进,就需要创新。创新思维是解决改革的与时俱进问题的思维原则。底线思维,则是针对改革要有边界约束这一问题而提出的。从理论上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边界,超出该边界,该事物就不成其为自身。改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同样具有边界。在改革中要保持社会主义的边界,这是改革的“方向边界”;在改革中保持力度、节奏、领域等方面的可控性,这是改革的“操作边界”。前者属于政治纪律问题,后者属于执政能力范畴。合起来看,关于针对改革的思维方法,体现出这样的层次关联:历史定位(战略思维)—总体框架(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操作规范(底线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