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之惑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点思考
发布日期:2015-07-20浏览:2355
根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再加上归国留学生、中专、职高、高中等毕业生共同竞争约900万个就业岗位,今年将成为新中国成立至今64年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今年也极有可能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2009年,爆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当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是610万,当时由于国家采取刺激经济和就业的政策,当年GDP增长率达到8.7%,新增就业岗位1102万个,大约是大学毕业生人数的2倍,顺利度过了经济下滑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危机。
然而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预计GDP增长率为7.5%,新增就业岗位数为900万个,仅是毕业生人数的1.28倍,为历年的最低值,而且我国每年相当一批归国留学生、中专、职高、高中等毕业生成为就业人员,共同竞争有限的就业岗位,所以从新增就业人数和就业岗位的数据来看,今年的就业困难程度要远远高于2009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用人规模缩减,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此外,国际经济及就业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的外贸、出口、投资、就业等,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
在这庞大的就业大军中,传统观念中大家“看不上”的“中专”技校生,工作反而好找。不少企业认为,技校生专业紧贴社会需求,在人才市场上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增的背景下,技校学生由于动手能力强,肯吃苦耐劳而成了企业的“香饽饽”。而他们的起步薪资也不低,据统计,刚毕业学生月平均薪资能达到3500元,并不低于大学生,像汽车维修、电梯等专业的学生几年后可以拿到过万月薪。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走出象牙之塔该如何选择,如何思考呢?
我们抛除外在因素对就业形势的影响与制衡,单从大学生自身素质进行纵深剖析不难发现,其实在就业“难”的背后更多的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笔者多年从事企业管理咨询工作,经常听到不少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叹息人才难觅、一将难求,抱怨当今大学生除了拥有一纸文凭之外几乎别无他能,当然此话不能以一概之,但我们在职场中经常看到本科毕业生撰写一份公文,甚至连最起码的办公软件的使用都不能胜任。企业在用工招聘时,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一般在招聘过程中要进行笔试、操作和面试等,希望能招到:职业化素质高、吃苦耐劳、纪律观念较强、团队精神、敬业责任、到现场能尽快上手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因此,毕业生的质量是学校和学生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只有毕业生的职业化素质高了,这才是大学生就业的真正出路!
另外,部分90后毕业的学生贪图享受,不能吃苦耐劳,眼高手低,高级管理不能胜任,基础性工作又不愿意去做,也是造成就业难内在因素之一,“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每天睡到自然醒,奖金领到手抽筋……”这种不健康的就业观成了当今的现实,这也是前面提到的职业类中专生就业优于大学生的重要原因。
纵观多年来的中国教育,我们不由会因为就业难而感叹中国的教育出路在哪里?中国的教育怎么了?多年以来,我们物质繁荣的背后是精神家园的失落,我们经济增长的代价是环境资源的浪费与破坏。诚信的缺失,趋利的疯狂,旧有的道德体系被打破了,新的信仰尚未建立,裹挟在物欲上的横流之中,使得我们的学之骄子成为社会转型期的无谓牺牲品。小时候,我们的家庭教育中缺失对孩子们的人格培养;成长中,我们的校园教育缺失了对孩子们的能力培养;长大后,我们的社会缺失了对孩子们的价值观的培养。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思维定式中,太过相信聪明,太过相信技巧,太过相信潜规则,太过追逐与攀比,在名利与奢华中渐渐冰封了真实的自我。人是人的环境,我们所抱怨的这个社会,其实我们生存其中的每个人都是现状的始作俑者。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的是培养有完善人格、有学识、有思想和有创造能力的合格公民。就业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仅仅停留在“技巧”的层面,只能“传道,授业”,不能“弘道明志,博学笃行”,那就偏离了教育的本意。
2009年,爆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当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是610万,当时由于国家采取刺激经济和就业的政策,当年GDP增长率达到8.7%,新增就业岗位1102万个,大约是大学毕业生人数的2倍,顺利度过了经济下滑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危机。
然而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预计GDP增长率为7.5%,新增就业岗位数为900万个,仅是毕业生人数的1.28倍,为历年的最低值,而且我国每年相当一批归国留学生、中专、职高、高中等毕业生成为就业人员,共同竞争有限的就业岗位,所以从新增就业人数和就业岗位的数据来看,今年的就业困难程度要远远高于2009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用人规模缩减,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此外,国际经济及就业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的外贸、出口、投资、就业等,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
在这庞大的就业大军中,传统观念中大家“看不上”的“中专”技校生,工作反而好找。不少企业认为,技校生专业紧贴社会需求,在人才市场上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增的背景下,技校学生由于动手能力强,肯吃苦耐劳而成了企业的“香饽饽”。而他们的起步薪资也不低,据统计,刚毕业学生月平均薪资能达到3500元,并不低于大学生,像汽车维修、电梯等专业的学生几年后可以拿到过万月薪。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走出象牙之塔该如何选择,如何思考呢?
我们抛除外在因素对就业形势的影响与制衡,单从大学生自身素质进行纵深剖析不难发现,其实在就业“难”的背后更多的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笔者多年从事企业管理咨询工作,经常听到不少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叹息人才难觅、一将难求,抱怨当今大学生除了拥有一纸文凭之外几乎别无他能,当然此话不能以一概之,但我们在职场中经常看到本科毕业生撰写一份公文,甚至连最起码的办公软件的使用都不能胜任。企业在用工招聘时,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一般在招聘过程中要进行笔试、操作和面试等,希望能招到:职业化素质高、吃苦耐劳、纪律观念较强、团队精神、敬业责任、到现场能尽快上手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因此,毕业生的质量是学校和学生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只有毕业生的职业化素质高了,这才是大学生就业的真正出路!
另外,部分90后毕业的学生贪图享受,不能吃苦耐劳,眼高手低,高级管理不能胜任,基础性工作又不愿意去做,也是造成就业难内在因素之一,“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每天睡到自然醒,奖金领到手抽筋……”这种不健康的就业观成了当今的现实,这也是前面提到的职业类中专生就业优于大学生的重要原因。
纵观多年来的中国教育,我们不由会因为就业难而感叹中国的教育出路在哪里?中国的教育怎么了?多年以来,我们物质繁荣的背后是精神家园的失落,我们经济增长的代价是环境资源的浪费与破坏。诚信的缺失,趋利的疯狂,旧有的道德体系被打破了,新的信仰尚未建立,裹挟在物欲上的横流之中,使得我们的学之骄子成为社会转型期的无谓牺牲品。小时候,我们的家庭教育中缺失对孩子们的人格培养;成长中,我们的校园教育缺失了对孩子们的能力培养;长大后,我们的社会缺失了对孩子们的价值观的培养。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思维定式中,太过相信聪明,太过相信技巧,太过相信潜规则,太过追逐与攀比,在名利与奢华中渐渐冰封了真实的自我。人是人的环境,我们所抱怨的这个社会,其实我们生存其中的每个人都是现状的始作俑者。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的是培养有完善人格、有学识、有思想和有创造能力的合格公民。就业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仅仅停留在“技巧”的层面,只能“传道,授业”,不能“弘道明志,博学笃行”,那就偏离了教育的本意。